一、国际
(一)阿联酋砸下300亿美元成立气候投资基金 引领全球低碳经济转型
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宣布,将建立一个300亿美元的气候基金,用于全球气候解决方案,旨在加速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并帮助贫穷国家减轻气候灾害。
这个基金被命名为ALTRRA,将采用创新的二分结构,其中250亿美元用于气候战略投资,另外50亿美元专门用于激励投资流入南方国家。
所谓的战略投资重点即COP28议程的四个关键优先事项,分别为:能源转型、工业脱碳、可持续生活和气候技术。
另外,ALTRRA将与全球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rookfield和TPG合作,向气候专项基金投入了65亿美元,用于全球投资,包括南方国家。
ALTRRA由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管理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另类投资基金Lunate成立,COP28主席Sultan Al Jaber将担任ALTRRA的首席执行官。
Al Jaber声称,ALTRRA为气候投资提供了变革性解决方案,其规模和结构将在气候投资中产生乘数效应,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工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阿联酋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计划招致了批评,但该国正在利用其积累的庞大资源重塑形象。数据提供商Global SWF的数据显示,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和央行的资产总值高达2.5万亿美元。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必须彻底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不足以阻止全球变暖。
他补充说,我们无法用化石燃料来拯救燃烧的地球,只有当我们最终停止燃烧化石燃料时,才有可能实现1.5摄氏度升温的目标。
他敦促化石燃料公司投资于可再生能源行业,并强调各国政府需要通过推动这种转变,包括对行业利润征收暴利税。“我敦促各国政府通过监管、立法、制定公平的碳价、结束化石燃料补贴和对利润征收暴利税,来帮助能源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气候灾害补偿基金
COP28在阿联酋迪拜拉开帷幕。当天,与会各方同意设立一个“气候灾害补偿基金”,来资助贫穷国家应对气候灾害造成的影响。结束了一年来围绕该基金将设在何处、哪些国家应受益以及谁应为其提供资金等问题所进行的争议性谈判。
其他关键领域的谈判仍在进行上,包括扩大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协议、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潜在承诺、尚未启动的联合国碳市场的规则,以及自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首次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展的正式总结。
虽然各方都同意成立气候减灾基金,但此前一些国家反对由世界银行管理这些资金,理由是该行与美国有密切联系。各方最终同意,世界银行对该基金的监管将是暂时的。
根据已知的消息,COP28主办国阿联酋带头宣布向该基金提供1亿美元,德国也承诺提供1亿美元,英国将提供7500万美元,美国和日本则分别承诺给予175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资金。
虽然气候专家和倡导团体大都赞扬了该基金的设立,但他们也表示,这只是确保受气候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得到充分支持的第一步。
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ni Dasgupta表示:“气候灾害补偿基金将成为人们在最黑暗时刻的生命线,使得家庭能够在灾难袭击后重建家园,在作物被摧毁时支持农民,并重新安置那些因海平面上升而流离失所的人。这个结果来之不易,但却是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美国因其1750万美元的捐款而受到广泛批评,一些专家和倡导团体表示,与其他国家的承诺相比,美国的捐款“令人尴尬”,“令人震惊”。
(二)为避免贸易转移 欧盟七国呼吁重新考虑航运排放费用计划
欧洲主要航运国家抵制欧盟向进入其水域的船只收取排放费用的计划,称该政策可能会转移欧盟的海上贸易。在一封致欧盟委员会信中,包括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内的7个欧盟国家的部长们呼吁,暂停从明年1月起将航运纳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的计划,称此举可能会导致企业离开欧洲港口,同时提供的环境效益有限。部长们表示:“将于2024年生效的ETS计划可能会导致排放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甚至会通过更长的路线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避免在欧盟港口停靠。”他们表示,这还可能“严重影响我们的进出口部门”以及对港口的投资。
二、国内
(一)内蒙古林科院承担的我国首个露天煤矿排土场碳汇造林项目通过审定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碳汇研究所承担的科技服务项目“白音华露天矿排土场碳汇造林与生态修复一体化研究与示范”完成验收工作,其中碳汇造林计量报告的审定工作委托具有林业碳汇第三方审定资质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
该项目是“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矿企业启动的首个生态修复碳汇项目,具有典型的行业引领和标杆示范作用。项目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兼具高固碳增汇能力与生态修复效果的植被恢复方案,并进行碳汇示范林建设;二是对排土场生态修复区现存植被体系开展碳汇计量监测;三是形成标准CCER林业碳汇项目并完成审定。此次纳入林业碳汇项目计量的面积为4421亩,包含新建50亩碳汇示范林。拟议项目在3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22514.2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年均减排量为750.5吨二氧化碳当量。项目组历时两年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在高寒草原矿区生态修复的新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矿区生态修复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项目审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设计与建设符合“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要求,方法学选择、碳层划分、减排量计量等均符合碳汇项目审定要求,项目成果对于提高矿区生态修复水平及自主碳中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场审定结束后,经过多次答疑与修正,形成了《内蒙古白音华露天矿排土场碳汇造林项目审定报告》。
下一步,碳汇科研团队将继续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在碳汇方法学开发、碳汇计量参数研究、增汇技术推广等方面不断研究和创新,为内蒙古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成都双流区开展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研究
近日,来自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林草碳汇创新发展联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成都市双流区《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进行了评审。经质询和讨论,评审专家认为该方法学和依托项目设计文件内容规范完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成都市双流区城市绿化资源丰富,城市绿化存量可观,且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双流区公园城市绿化服务中心立足成都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及城市绿化资源现状,率先组织、创新开展了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编制,不断提升城市绿化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针对城市绿化碳汇项目的特点,《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可操行性强的碳计量方法与监测程序,明确基线碳汇量、项目碳汇量、泄露量和减排量的计算方法,提出监测计划制定的方法和内容,明确每个不需要监测的数据参数以及每个需要监测的数据参数的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
(三)首批CCER或将明年初签发 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将结束
2023年11月15日,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来到关键的时间节点,95%的重点排放单位需完成履约。
2023年7月开始,碳价一路走高,已经连续多个交易日超过80元/吨。这是5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是相比上一履约周期,本期履约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左右。《关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确保2023年11月15日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的要求是,2021年12月15日17点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二是根据碳试点和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经验,参与交易的企业主要以履约为目的,成交量存在明显履约驱动现象,随着第二履约期清缴履约工作的全面展开,控排企业的履约配额需求激增。
三是碳配额供给收紧。第二履约期发电企业配额分配基准值下调,使得更多控排企业出现配额缺口,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
四是惜售。因为重点排放单位持有的2019—2020年度配额、2021年度配额和2022年度配额均可用于2021年度、2022年度清缴履约,也可用于交易,且现有配额存量有限和预期未来配额进一步缩减的情况下,重点排放单位出于未来履约考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配额而选择惜售。
五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供应有限。市场上留存的CCER估计只有一千多万吨,即使CCER今年重启,张中祥特别强调,不可能有新签发的CCER满足企业第二履约期配额抵消。
新的CCER从项目启动开发到第一笔减排量签发,完成规定的项目设计文件公示、项目登记、减排量监测报告公示、减排量登记这4个流程的规定动作就需要70个工作日,这在今年年底前,也就是第二履约期截止日期12月31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确保全国启动碳交易并平稳规范运行的前提下,要加快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优先考虑那些碳排放量大、数据容易核查核实、碳配额也容易分配的行业。外部环境也是确定优先顺序的考虑因素,从减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影响角度,可把欧盟CBAM覆盖的行业作为优先考虑的部门。结合这三点考虑,张中祥指出,应优先考虑把氧化铝、水泥、钢铁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三个行业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5%,再加上电力行业的45%,这样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就纳入全国碳市场,可最大化地发挥碳价格的激励作用,确保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双碳”目标。在此基础上,力争在“十五五”结束前全国碳市场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高能耗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