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市场快讯

标题

第六期:市场快讯

话题

市场动态

一、国际

(一)多国加码绿色低碳政策 重塑产业格局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多国近期纷纷公布或加码绿色低碳方面政策,旨在重塑产业发展格局,拓展投资方向。

多国加大项目部署力度

全球业界正愈发重视碳捕集与封存项目(CCS),相关技术被认为是在不削减产量的情况下减少高污染排放的关键,多国目前加大相关项目部署力度,力求引导投资和产业发展转型。

加拿大上周签署了该国首个支持未来碳价格的协议,这一举措将有助于为寻求投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企业带来价格确定性。加拿大政府去年设立了成长基金(CGF),通过减轻融资风险来吸引洁净科技领域的民间投资。该基金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向碳捕集与封存开发商Entropy投资2亿加元。

围绕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英国政府日前公布了名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愿景”的政策纲要,鼓励英国公司竞相建设碳捕集和封存设施并向世界出售其服务。根据英国政府发布的公报显示,该政策目标到2030年,每年封存20万吨至3000万吨二氧化碳,并在2030年之前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拉动高达200亿英镑的投资。

美国则利用《国内税收法》加大为二氧化碳封存提供税收抵免力度。而其2022年公布的《通胀削减法案》,进一步加强税收抵免,为直接空气捕集(DAC)项目提供高额补贴,并延长了项目申请期限,降低了项目准入门槛,加速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美国的部署。

2023年是CCUS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各国政府政策在CCUS项目经济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报告称,CCUS领域在2023年将出现一系列并购,行业领军企业将继续寻求先发优势。

欧美市场投融资信心有待提振

欧美低碳环保领域政策持续加码,是为了提振当前较为疲弱的投融资信心。

英国基金服务机构Calastone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欧美投资者已连续5个月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领域撤资,总计撤资规模达到4.85亿英镑。其中,遭到撤资的ESG基金约有一半都来自北美国家。

经过2020年和2021年的发展热潮,近期欧美国家ESG投资出现疲态,连续数月的净流出引发业界对ESG投资前景的担忧。

Calastone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英国投资者连续数月抛售股票和债券。ESG基金净流出资金规模尤为明显,8月减少了9.53亿英镑;5月到9月期间,ESG基金赎回金额已经接近20亿英镑。虽有经济形势不利的影响,对比之下,新兴市场领域基金却迎来红火行情。

数据显示,截至9月,新兴市场基金新增投资超过23.9亿美元。

国际评级机构晨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可持续发展遭遇6.35亿美元的撤资,而过去一年这些可持续基金更是流出了114亿美元。9月,资产管理集团贝莱德还宣布关停两只新兴市场可持续发展债券基金。

二、国内

(一)河源市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落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在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的指导下,河源市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于近日正式落地,该笔业务利用以“碳”换“贷”方式,解决了贷款主体流动资金需求,为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模式,不仅有效拓宽了林业企业和林农发展产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保生态和促增收的“双赢”,这充分体现了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引领绿色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普惠对象的理念,促进绿色、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将继续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河源“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关工作部署,继续指导辖区金融机构优化绿色金融服务供给,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全方位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提供金融助力。

(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2024年重点工作内容,CCER重启、碳金融值得期待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2024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工作之一。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双碳”目标已提出三年,应对气候变化,市场化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启动,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种种信号表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重启在即,这对于企业自主减排和碳资产交易带来极大鼓舞。此外,2024年有望成为碳金融落地发展的一年。目前,已有8家券商获得证监会批准进入碳市场交易资格,主流金融界对参与碳市场十分迫切。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不会变。

在不久前闭幕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UNFCCC)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召开中国代表团首次新闻发布会透露,中国将在2030年之前碳达峰,并介绍了中国从能耗“双控”转变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战略转变。

中国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现在为止,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降低了80%,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这为全球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由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现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这是能源结构的大转变,我们要继续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争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G20已经提出全球可再生能源要提高两倍的目标,中国支持。

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节能降碳的体制机制创新。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覆盖火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并且成为全球运行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碳排放总量高达45亿吨。

全国碳市场运行已满两周年,碳价平稳有序上升。上海环境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666,253吨,总成交额133,944,885.60元,当日每吨收盘价80.64元,较前一日上涨3.62%。

碳市场机制是中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建设,并取得积极进展。中国愿与各方继续加强相关交流合作、互学互鉴,持续深化和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已有8家券商被证监会准入全国碳市场,主流金融界对参与碳市场十分迫切。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坚持全国碳配额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实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和有效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可行性,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等非履约主体参与全国碳配额市场,进一步提升交易活跃度,CCER交易将要重启。

为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年来,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这也给企业自主减排和碳资产交易带来极大鼓舞。

探索更多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