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
(一)航运“碳税”2024年1月开征,欧盟相关细则仍未落地
减碳飓风正席卷全球航运业。
2024年1月起,航运企业在欧盟范围航行需对全部碳排放量付费,需支付的排放量百分比在2024~2026年分别为40%、70%和100%;其中,欧盟范围内排放全额征收,欧盟境外的部分征收50%。
这将是今年6月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将航运业纳入立法正式生效后,船东们被套上的“紧箍咒”。
而2023年7月,在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MEPC 80)上,《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GHG)减排战略》(以下简称“GHG减排战略”)获通过,多个时间节点提前,脱碳步伐明显提速。该战略获批非常重磅,将为运力更新和运营质量带来挑战。
航运减碳的基础运行机制确定,更为急迫的减碳目标也使得各国船东、船级社、咨询机构、估值机构紧锣密鼓地为适应该机制而频繁走动。
截至2023年12月,欧盟内部、以及一众船东对法规如何具体落地仍处于混乱状态。值得庆幸的是,2024年尚处于碳排放数据收集阶段,船东等参与方正式缴纳“碳税”尚需等到2025年。欧盟内部尚有一年时间将千头万绪厘清,在混乱中摸索出最终运行的方法。
2024年欧盟开征“碳税”,至今未出相关细则。
近年来,脱碳步伐已明显提速。在2018年的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2届会议(MEPC 72)中,2050年船舶温室气体排放仅需较2008年减少50%;而到了今年的MEPC 80会议,减排目标升级到了需在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
而且,在最新的GHG减排战略中还设立了两个阶段性节点,包括到2030年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相比2008年应至少降低20%,到2040年则应较2008年至少降低70%。
IMO定下了更紧迫的减碳目标,而欧盟内部则出台了直接影响营运效益的举措——将航运业纳入EU ETS当中。
2005年至今,欧盟的EU ETS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市场,目前已包含钢铁、水泥、电力、公用事业、民航等行业的约12000家排放单位,该体系内的企业可选择自主减排或购买碳排放配额(EUA)以抵消其碳排放量。
(ETS纳入航运业)政策的出台还是比较仓促的,虽然2024年1月1日就要开始实施,但欧盟目前还没给出MRV(监测、报告、核查)机制的模板,没有规范的碳排放收集记录,会影响后续‘碳税’的缴纳,目前很多公司都处于不确定状态。
碳排放数据的收集是推行难点之一,为了缴纳‘碳税’,船东需要先收集、提交碳排放数据,但目前欧盟仍然未出台统一的报告方式来处理数据。市面上现有几百家不同的报告系统,导致碳排放数据的统一录入、分析仍然困难。而且ETS纳入航运业之后,碳排放数据的计算方式不一样了,船东来往欧盟范围的每个航次都需要细细论证,以将罚款降到最低,在监管层面如何处理船东这种规避行为同样也是挑战。
目前国际上数个组织的减碳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船东无法清晰明了地朝一个目标去调整、改善,不断有新的减碳目标出现,眼下有IMO的GHG减排战略、欧盟于2025年开始实施的FuelEU Maritime法规,船东本身的优化计划也要一次次地根据最新目标和规范来调整——这让船东们都挺恼火的。
在支付“碳税”的方式上,也将为船东增加额外成本。
按照规定,相关船东应根据旗下船舶在2024年的MRV数据,不晚于2025年9月向欧洲主管部门交纳碳排放配额到指定的账户(Maritime Operator Holding Account)中,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交纳一个碳排放配额。对于短租或者航次租的船舶,租家可能需要根据合约向船东支付碳排放配额。这些交易需要船东和租家开通碳币的贸易账户。
开设贸易账户需要当事公司满足欧盟相关成员国的要求,这对部分船东(如中国国企)来说比较“难办”。
这也催生了两种方案,一是依托离岸公司、在境外注册单船公司,让这些专门跑国际的单船公司接受审查、开设账户;二是委托中介代持碳配额以支付款项,船东也相应地需额外支付代理费用。同时,EUA的价格浮动较大,中介对买卖时机的把握也是未知因素,对船东来说也是风险。
二、国内
(一)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碳排放数据精准可靠是前提
中国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对企业碳排放的数据要求愈发严格,而且越来越细致。与此同时,各国对碳排放的监管纷纷加强,企业已然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或通过估算的方式,说明自身产品的碳排放水平。
企业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之时仔细规范,准确衡量碳数据。企业碳排放数据能否得到验证、获得相关机构的认证甚至经得起审计,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企业关注。
国内外业界对“零碳工厂”都有相应的标准,“零碳工厂”解决方案需要做好四件事:第一,尽管颗粒度可以存在差异,但是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车间的碳排放数据要详细和真实地记录下来;第二,依据相应的标准,按照政府及行业协会认可的方式披露工厂级别和产品级别的碳足迹;第三,作为ESG报告的一部分,为相关数据提供可供审计核实的路径;第四,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向监管机构报送数据,满足监管要求。
企业无论未来是否“出海”,都将面临数据更加明确的市场要求,也只有真实精准的数据才能展现出有能力、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不仅如此,企业需要提供的数据趋于复杂,欧洲还对产品的碳足迹有要求,对电池、塑料等原材料的回收也有规定,多国正在陆续出台新法案。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数据对企业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某类产品在欧洲生产的碳价格较高,美国相对较低,那么欧洲企业销往美国的产品就会选择在美国当地生产,而不会在欧洲生产后运到美国销售。全球企业已经开始根据碳数据进行决策,优化经营活动。
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发现粗放的数据管理模式不能支撑发展要求,但同时也面临自身数据抓取、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困难。
企业不应该低估信息披露所带来的挑战,有待提前储备相应的能力。只有碳排放活动的数据可视和透明,企业才能真正将碳减排理念落实到管理层面,与日常的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