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
(一)欧盟碳价跌破新低,首次跌至55欧元/吨
自2021年10月以来,欧盟碳市场的价格首次跌破55欧元/吨的重要关口,创下了新的价格低点。这一价格下跌可能与能源市场的波动以及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有关。分析师指出,碳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相关行业和投资者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全球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欧盟碳市场的动态值得密切关注。
(二)CBI推出中国巴西绿色农业投融资标准比较研究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20日发布《探寻绿色农业的共同语言——中国与巴西绿色农业投融资标准比较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和巴西作为农业强国的绿色农业政策、可持续农业投资和低碳农业活动,比较和分析两国的农业标准和分类要求,提出政策和市场措施建议,并提出可支持未来中巴两国合作制定统一的绿色农业分类标准,促进中巴两国市场之间的绿色资金流动,并就可持续农业的优先领域达成共识。报告指出,中国和巴西在全球农产品生产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2022年,巴西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到25%,而中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则对国内GDP的贡献率为16%。中巴两国在贸易、政策和金融市场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中国不仅仅是巴西至关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也是自2009年以来巴西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而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占中国对拉丁美洲直接投资的47%。过去十年,中国对巴西的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30%,显示出两国经济纽带不断增强。此外,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为两国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基于此,报告旨在为未来两国建立绿色农业的共同框架奠定基础,并促进中巴两国就绿色农业的投资与合作达成共识,通过加强国际绿色农业分类的对接,引导更多国际资本进入可持续农业领域。具体来看,报告为中巴合作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描绘了路线图,并提出了如下七项建议。
- 制定绿色农业标准: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督促中国和巴西双方的中央银行进行合作,为绿色农业的实践、投融资活动建立一个明确的框架。
- 优先发展关键领域:建议确定农业部门共同领域,并加强对相关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支持。
- 制定双边贸易协定:制定支持可持续农业投融资的协议,明确共同目标和原则。
- 引导资本流动:采取激励措施,如成立中国-巴西绿色农业专项基金和优先考虑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
- 降低交易成本:创新金融工具,引入包括公共部门基金如主权贷款和担保,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方案,如绿色债券、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以及通过发行专项熊猫债,支持中巴可持续价值链的建立,为绿色农业投资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 搭建金融机构合作平台:鼓励在匹配项目、识别气候相关风险以及探索低碳农业投资机会方面开展合作。
- 加强对话:呼吁中国和巴西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渠道,加强实践和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项目经理Sheila Alves表示,“巴西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重点在于提高农业生产部门的效率。通过提高效率和创新,巴西正在塑造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保护齐头并进的局面,未来将与中国共同开辟通往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
二、国内
(一)天津市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达203家
天津落实工业领域“双碳”工作要求,统筹发展需求和工业降碳,着力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新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49家,累计达到203家,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2024年,天津市继续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围绕产业链龙头、“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一企一策”开具个性化“药方”。聚焦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组织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行动,鼓励高耗能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提升改造,培育打造国家级能效水效“领跑者”。将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快建设钢渣、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变废为宝”。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利用,加强废钢铁、废塑料等行业规范管理,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加快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协同利用,完善区域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效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2024年,天津市将构建工业领域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开发推广绿色装备和产品,积极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打造一批低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企业,持续提升供给能力。完善绿色制造梯次培育和动态管理机制,推行企业“绿码”,全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0家以上。
(二)碳金融创新提速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碳金融正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新发展方向。
随着8家券商获取碳市场入场券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正式重启,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将是碳金融创新提速发展的一年。
当前,碳市场流动性不足、履约驱动现象明显,与纳入交易的行业及碳市场参与主体偏少、缺乏金融衍生品密不可分。尤其是碳期权、碳期货等衍生品交易较为缺乏,不利于碳市场的进一步活跃以及价格发现。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碳金融正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新发展方向。通过资金配置和投资,碳金融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
碳金融品种创新不断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减排目标和低碳发展策略,碳金融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机制应运而生。碳金融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等多个品种,具有市场性、政策性和可持续性特点。
自地方碳排放交易试点启动以来,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渐发展,从基础的代买代卖到较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逐步形成了丰富的产品体系。从功能属性看,我国碳金融产品已覆盖证监会的三大分类,即融资类、交易类和支持类。从工具类型看,碳金融产品涵盖信贷、债券、期货、股指基金等多元化产品体系。
如今,碳金融品种不断创新。例如,上海农商行落地CCER质押授信业务、青岛银行莱芜分行发放了全国首笔碳排放贷款……
目前,碳金融产品虽然类型多、覆盖广,但多数都是首创性的碳金融产品,规模不大,且碳资产抵押融资贷款是最活跃的一款碳金融产品。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均会以其为核心进行创新发展。这种以满足融资为目的金融工具由于风险较小、信用可控、模式成熟,更容易被市场率先尝试、普遍接受。
丰富的碳金融产品有助于满足市场主体在风险偏好、套期保值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充分发掘碳配额及碳信用的价值属性,释放潜在需求。换言之,交易的层次将比先前更为丰富,并由此提升市场活跃度。
碳金融属性仍待完善
碳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全国碳交易市场仍主要被视为减排市场,其金融属性及相应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此外,市场参与主体还不够广泛,市场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首先,碳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流动性限制。碳金融产品的流动性问题主要是由市场不够成熟引起。提高流动性需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扩大参与主体,同时增强市场深度和广度。其次,碳资产参与方的积极性不高。碳资产所有方,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对碳市场缺乏认识、误认为碳价波动对生产经营影响不大,由此出现碳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参与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交易的主动性和意愿不足。再次,金融机构在碳金融产品风险管理和碳金融产品创新上能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CCER重启对碳市场流动性是积极补充,有助于完善碳市场机制。但其对碳金融产品的影响还需要看市场响应和制度支持,制度的匹配和市场的扩容是关键。碳交易产品丰富,才能更好地刺激碳金融的发展。
当前,我国丰富的现货市场并没有匹配有效的衍生品市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风险偏好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推进碳交易市场和相关金融创新时,更注重风险控制和稳定发展。这种做法反映了国内金融体系对风险的敏感性和对稳定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更侧重于在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金融市场之间建立稳健的联系,确保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控制金融风险。
碳金融总体发展框架待明确
证监会已给碳金融产品进行分类,而对于碳金融的未来定位,目前尚未有总体框架。业内人士普遍建议,应在国家层面开展顶层设计,明确是将碳金融作为辅助碳市场减排的工具,还是作为具有独立金融属性的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可靠的服务体系。
碳金融市场连接着碳与金融两大领域,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整体金融风险状况等均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碳市场的成熟度、覆盖率、规范性和碳价的合理性等也制约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实现碳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正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金融的发展应当与这些长远目标相衔接。政策目标需要明确,以便为市场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统一的政策框架和监管体系。此外,要明确碳资产的双重属性,这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风险。应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设计,强化碳资产的金融属性,同时保证其减排功能的有效性。
在全国碳市场酝酿和建设阶段,就有不少专家提出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产品。但碳市场衍生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碳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仓促引入碳金融可能对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定位造成冲击,要加强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论证和试点,以便适时引入。现阶段,一些全国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在开展碳资产抵质押贷款等碳金融创新。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发展壮大,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有望逐步引入,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机制。
(三)浙江:首单“碳中和债/乡村振兴”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落地
浙江省首单“碳中和债/乡村振兴”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于近日成功落地,据悉,该票据也是全国首单双发起机构注册的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该笔业务名为“浙江能源租赁2024年度璞融绿金1号第一期绿色定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乡村振兴)”,独立主承销为浦发银行杭州分行,发行规模达6.21亿元。该项目以绿色光伏项目为底层资产,获得了碳中和债和乡村振兴认证。
浦发银行杭州分行方面表示,该项目涉及的基础资产对于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强化农民增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如其中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乌图美仁项目”,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及现行行业标准,建设高压并网光伏电厂,充分利用和开发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绿色环保的新能源。
2023年10月,该行以独立主承销商角色正式启动本次项目注册事项,为此迅速成立工作专班,高效推进项目落地。比如在申报注册阶段,就第一时间召集各家中介机构,联合企业筛选基础资产、商定交易结构、拟定注册材料等,以最快速度上报注册材料,高效率响应交易商协会的反馈内容,最终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整个注册工作。
发行单位表示,本次产品的成功发行,一方面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成功为集团降低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融资带来的活水也有力助推了集团“高质量绿色转型”和浙江区域金融改革高地建设。浦发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此次项目的成功落地展现了杭州浦发对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事业的金融支持,下一步也将继续加大绿色债券投资业务主题债券投资,不断支持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实“绿色金融”大文章,力争在服务国家重点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